随着世界原油市场趋紧,欧佩克+减产似乎正在发挥作用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4-05-20 40 0

当欧佩克+的部长们下周评估全球原油市场时,他们将看到大量证据表明他们的减产正在奏效。在经历了今年的低迷开局后,随着沙特阿拉伯及其盟友的供应减少,加上令人惊讶的弹性需求,原油价格正显示出越来越有活力的迹象。

市场情绪仍然缺乏2023年初的繁荣,当时交易员们广泛宣布100美元的原油回归,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华尔街银行和托克集团(Trafigura Group)等贸易巨头预计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布伦特原油期货今年上涨了约11%,最近几周已将底部固定在每桶85美元以上。尽管这可能会削弱最近在对抗通胀方面取得的成功,从而加剧美联储和消费者的情绪,但对沙特及其合作伙伴来说,这一反弹支撑了至关重要的收入。欧佩克官员认为没有必要考虑在4月3日对产量政策进行任何修改,届时他们将对最新的减产进行在线审查。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策略师Michael Hsueh表示:“欧佩克的减产是有效的。全球市场要么已经出现赤字,要么即将转为赤字。”欧佩克+代表表示,过去几周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减产正在产生预期效果。

为主要经济体提供咨询的国际能源署(IEA)在决定将其限制措施延长至6月底后,将2024年全球市场前景从供应过剩转为赤字。国际能源署表示全球燃料消耗量正在超过预期,欧佩克+的减产量约为每天200万桶,抵消了来自美洲各地的大量新石油。

本月早些时候,在美国休斯顿举行的石油行业年度聚会,即标准普尔全球会议的CERAWeek上,高管们的情绪是乐观的。

顶级交易商贡沃集团(Gunvor Group)预测油价将上涨至每桶90美元。Trafigura表示,对价格的关注已转向“上行风险”。两家预计今年全球消费量将增长约150万桶/日,高于历史趋势,因为强劲的美国消费抵消了中国缓慢的增长。

在华尔街,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上调了原油价格预测,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Co.)警告称,如果俄罗斯履行其将削减重点从出口转向生产的新承诺,布伦特原油价格可能达到每桶100美元。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估计,上月全球原油库存迅速减少,达到170万桶/日。

经济影响。价格上涨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痛苦。根据美国汽车协会汽车俱乐部的数据,美国加油站的汽油价格可能会攀升至每加仑4美元,为2022年夏天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可能会使美联储寻求转向宽松货币政策的工作复杂化。这也可能给美国乔·拜登总统带来麻烦,因为他开始了与唐纳德·特朗普的连任竞选,消费者对高通胀仍记忆犹新。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有限责任公司(RBC Capital Markets LLC)全球大宗商品战略主管Helima Croft表示,“拜登总统面临着一个残酷的夏天”,乌克兰和中东的冲突危及能源供应。

但对于欧佩克+的22个成员国来说,价格上涨有助于填补政府的金库。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的数据显示,沙特希望油价超过每桶90美元,因为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从未来城市到顶级体育运动员的所有方面都有支出。与此同时,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领导的俄罗斯需要资金。

由于无需调整政策,欧佩克+联合部长级监测委员会下周的会议将重点关注成员国遵守承诺的减产情况。

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驻纽约分析师Greg Brew表示:“欧佩克对市场状况和减产的影响普遍感到满意。但欧佩克仍然存在作弊问题。”

伊拉克和哈萨克斯坦在遵守方面的记录参差不齐,它们在新协议的前两个月无视目标,但承诺额外削减赔偿。俄罗斯的情况更为复杂。直到最近,它才兑现了一年前做出的将原油产量削减约50万桶/日的承诺。俄罗斯承诺在6月前减少类似的产量,同时增加出口。与此同时,该国的炼油业受到乌克兰无人机的袭击,这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其原油产量和出口轨迹的质疑。

虽然周三的欧佩克+审查会议看起来很简单,但该联盟在定于6月1日在该组织维也纳总部举行的下一次部长级会议上面临着更重大的考验。

摩根大通和渣打银行认为,随着石油需求的回升,欧佩克+将能够在今年下半年放松限制并恢复生产。然而,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表明,这将使市场重新陷入盈余。咨询公司Rapidan Energy Group创始人、前白宫顾问Bob McNally表示:“6月份,一场热闹的部长级会议即将召开。”

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经常敦促其他成员国在恢复停止的供应方面保持谨慎。但邻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似乎急于部署新安装的产能,并曾在使用权问题上与沙特发生冲突。

但渣打银行大宗商品研究主管Paul Horsnell表示,目前,“欧佩克+部长们的处境相当舒适”。“石油市场的平衡看起来相当有建设性,上半年的库存减少将导致第三季度的价格上涨。”(小晨编译)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智慧能源之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