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3次联合救市?中国停止抛售美债,反手增持33亿,为什么?

太出乎意外了,连续减持美债的中国,居然突然间增持了33亿美元。

有人说,这是在美国要求之下,中美第3次联合救市。

今年4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到中国访问,恰好就是在当月,中国开始增持美债,美国财政部现在公布的数据,实际上就是4月的增持情况。

这背后到底释放什么信号呢?

为什么再次“联合救市”呢?

首先,相比我们曾经拥有1.3万亿美债,现在仅略超7,700亿,我们已经减持了非常的多。

而且仅仅今年的第一季度,我们就抛售了高达489亿美元,所以4月份增值33亿美元,但不影响总体一直在减持。

其次,这么小量的增持,并没有实质的意义,更多只是传递一个善意的信号,看一看美国如何回应。

如果美国愿意以诚意对待我们,多买一点点美债,问题并不大。毕竟身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者,中国也需要高效管理其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

然而美国并没有展现出相应的诚意。

耶伦是在4月初来访的,我们增持美债的行为也是发生在4月。但随后的几个月,美国多次的提到我们产能过剩,并且开始对我们的电动汽车加增100%的关税。而且还以制裁俄罗斯为理由,打算对我们的企业和银行开启制裁。

刚刚得了一点点甜头,美国似乎就得意忘形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可能继续增持美债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所谓的第3次联合救市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根本不存在,可能是美国某些媒体自己臆想出来的,因为与前两次完全不同,现在两国的经济情况根本不存在共同救市的基础。

西方媒体所说的前两次联合救市,分别发生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新冠危机,当时两国面临的困难是相似的,但现在中美两国的经济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美国的通胀依然非常的高,根本不可能,也不敢轻易的放松紧收的货币政策。

美国最新的cpi为3.3%,这一数据超出预期的好。但是其实却依然高于今年1月和2月的cpi数值,更别说高于过去40年的平均值。

很显然,过去40年,美国虽然成功地将通货膨胀转嫁给了其他国家,但是这一个熟悉的套路,现在却失败了。

过去几十年,美国虽然不断的超发货币,但却可以推动美元流向全球,有效地减少了自身的通胀压力。

展开全文

然而,当前美国面临的顽固性通胀,说明这一策略失效了。

原因是美国在疫情期间大量超发的货币,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涌向全球,其中不少的部分留在了美国,所以造成了严峻的通货膨胀。

现在,即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物价依然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美国PCE和CPI同比涨幅在特定区间内滞留了较长时间,表明通胀中枢已经上移。

此外,核心PCE和核心CPI的下行速度明显慢于总体指数,进一步证实了通胀的顽固性。

美国未来通胀很难再长期处于低水平,真正的根源因素在于,全球的去美元行为。很多国家在贸易中选择了用本币或者其他货币进行结算,美元的使用正在减少。

与此同时,各国不断的减持美债,美元在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在过去20年大幅度的下降。

当大家都减少使用美元,美元自然无法流入各国,美国自然也无法转嫁危机。

所以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cpi高达3%以上,而我们的cpi只有0.1%,双方根本不具备相同的经济基础,也难以做出一致的救市行为。

只能说,美国媒体不要想多了。

PS:第一时间送上最新消息,如果觉得文中资讯和观点对您有帮助——

——请给本文点上“关注”!

评论